● 出版社利潤和碼洋的導嚮導致出版周期短是病根所在。
  ● 編輯門檻變低,出版社不問其“出身”、不講專業分工也是錯誤不斷問世的誘因。
  ● 一些出版社向書商出售書號以完成利潤指標,使圖書質量審核很難達標。
  ● 業內人士建議,可以通過加強專業性強的圖書出版資質審核等方式,減少出錯現象。
  “土兵”“推波助擱”“路遙之馬力”……江蘇無錫市民陳先生花32元購買的《口才制勝》一書中,發現錯字、別字情況居然有45處。為此,陳先生將書店告上法庭。近日,法院判決書店返還陳先生購書款,陳先生在收款同時歸還圖書。
  錯別字、張冠李戴、知識出錯……近年來,快餐化的圖書出版讓其質量堪憂,甚至連權威的教材也未能例外。面對圖書頻頻出錯的現象,業內人士建議建立相關召回制度,並加強專業類書籍的出版資質審核。
  林語堂的畫像其實是楊騷
  “根據《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》,我買的這本書中錯誤之處已經超出了《圖書質量管理規定》萬分之一的合理錯誤率。”陳先生認為,書店銷售不合格的圖書,屬欺詐消費者,他要求書店雙倍賠償購書款。而書店稱,該圖書是合法出版物,作為出售方不存在任何欺詐行為。法院認為,書店方在售書時沒有採取虛假或不正當手段欺騙、誤導消費者,因而對陳先生要求另行賠償一倍價款的請求不予支持。
  不僅僅是錯別字,插圖張冠李戴的現象也時有發生,章太炎的配圖其實是蔡元培,張愛玲的照片成了三毛的頭像。2012年底,就有讀者指出《林語堂英譯精品》封面的作者畫像,其實更像作家楊騷,“他們都是福建漳州人,我猜測是兩個人同時出現在介紹漳州文化名人的網頁上,繼而被人弄混,然後以訛傳訛了。”此事很快得到證實,楊騷之子指出,封面上的畫像確實是他的父親。對此,該書責任編輯、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張楚武解釋道,這是一個巧合,該書封面並沒出錯,但為了避免誤解,出版社已重新設計封面。
  如果說錯別字和人物插圖弄錯,在有些人看來是小問題,那麼青少年科普讀物和教材出錯,就有些“誤人子弟”了。在名為《變成石頭的動植物:化石》的科普圖書中,軟體動物“菊石”的化石被“臆想”成了海螺、蝸牛、蛇等生物化石,北京猿人的頭像甚至被誤註為“藍田人”。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被更多人“盯住”,錯別字、屈原衣襟左右穿反……每一個細小的錯誤都會引起軒然大波,儘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事後道歉,但似乎並未降低讀者的不滿。
  頻頻出錯的原因是什麼
  出現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錯誤,到底是什麼原因?我們首先來看看一本書的出版流程:提報選題——內部討論——選題簽約——選題報批——出版方案與設計——審稿與編輯(三審三校)——印製——營銷與發行——作者樣書、稿費支付、版稅結算等。有的書走完這個流程需要好幾年,但是短的甚至一個月就能完成。“到底哪個環節最容易出錯不好說,圖書出版是個環環相扣、各方配合的過程,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其他環節順利進行。”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。
  一些出版界人士認為,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是病根所在。“出版社每年對出版圖書有品種數量的要求,上世紀80年代編輯的發稿定額是一年幾十萬字,現在要求一年發幾百萬字,有的人甚至可以發到上千萬字,並因此受到獎勵。我曾聽到不止一個出版社的領導說,利潤和碼洋每年都要實現兩位數增長。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出版周期短,審校環節也相應較短或者缺失,質量難以保證。”出版人、辭書編纂專家周明鑒指出。
  編輯門檻變低也是重要原因。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說,例如,一個長篇小說編輯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,需要十幾年的時間。他自己就是歷經見習編輯、助理編輯、編輯等過程一步步走過來的,“可現在許多圖書編輯一上馬就乾,不出問題才怪。”出版社不問“出身”、不講專業分工也是錯誤不斷問世的誘因。郟宗培說:“過去,文學書只有10家專業出版社在出,現在全國幾百家出版社,80%至90%都在分這一杯羹,沒有專業的編輯,看不出錯誤你能拿他怎麼辦?”
  此外,據瞭解,出版社每年的書號都是利潤指標,如果出版社找不到好的選題,就可能出不了書,不能完成利潤指標,所以不如和一些書商合作,甚至把書號賣給書商,很快就完成了利潤指標,而這樣質量審核就很難達標了。
  雖然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年都對圖書抽查審核,但是抽查內容主要是文字錯誤率、印刷質量以及政治、宗教、民族等問題,與內容的科學性並無太大關係。但實際上,即便發現這些圖書有質量問題,也很難按規定下架收回。現在圖書品種越來越多,出版行業市場化、企業化帶來的低標準,讓行業規定的執行力度也越來越弱。
  建立召回制度 加強資質審核
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人大社通過微博等方式與讀者交流,將讀者指出的錯別字或者翻譯等需要商榷的地方反饋給編輯,對於印裝有問題的圖書也會及時更換,出錯的圖書再版時會糾正錯誤或者附加勘誤表,這也是出版社面對圖書錯誤的普遍做法。對於召回,很多出版社表示,一般在政治、宗教、民族等敏感問題上出現錯誤或印製過差才會考慮。記者在採訪中也遇到有些出版社並不願多談圖書出錯的現象,認為這是一件“很傷自尊”的話題。
  據悉,2004年初,上海譯文出版社召回存在裝訂缺陷的《俄漢——漢俄袖珍詞典》是國內首次召回。儘管從2005年起正式實施的《圖書質量管理規定》明確指出,“經檢查屬編校質量不合格的圖書,差錯率在萬分之一以上萬分之五以下的,出版單位必須自檢查結果公佈之日起30天內全部收回,改正重印後可以繼續發行;差錯率在萬分之五以上的,出版單位必須自檢查結果公佈之日起30天內全部收回。”但是,國內主動召回圖書的事例屈指可數。
  此外,業內人士建議,還可以通過加強專業性強的圖書出版資質審核等方式,減少出錯現象。針對養生健康類圖書出版混亂,2010年,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《關於加強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管理的通知》,依據通知要求,只有包括科學出版社、人民衛生出版社、中國中醫葯出版社等在內的53家出版社取得了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。這對加強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管理、促進出版市場健康有序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這種方式可以應用於科普等其他專業性較強的領域。(記者劉 嬋)
 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v98zvnxv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